來去小樓坐坐吧, 裡小樓台菜小料理剛獲得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薦, 這隱藏於台中逢甲巷子裡的小樓, 正門位於無尾小巷最深處, 而側門則隱身於停車場旁。
白色兩層樓老宅與斑駁的外牆, 被濃鬱綠蔭大樹包圍, 復古磚紅地磚, 宅內昏黃燈光, 瀰漫靜謐優雅氛圍, 推開門老闆娘親切的問候與笑容, 好像到鄰居家作客的感覺, 舒服自在的用餐氣氛吸引著我多次回訪。
老宅裡保留了五六零年代建築的韻味, 鐵焊欄杆扶手與木櫥, 吧台也以老式小塊磁磚為裝飾, 木桌椅板前座位, 環繞著開放式的廚房, 讓客人可近距離看到主廚的職人專業。
一樓不到二十人的座位, 隨時都是客滿的狀態, 欲用餐必須提前預約, inline.app 僅開放兩週內的訂位, 但常常是被包場而沒有開放預約。二樓是私廚無菜單料理, 需十人團體才可預約, 一人兩千五元。
裡小樓將傳統台灣小食, 融入創意巧思, 賦予新風味, 記憶中傳統辦桌煲湯, 路邊攤滷肉飯以及下酒菜都被搬到小樓裡。
除了將台菜精緻化, 份量也很精緻, 男生可能需要兩碗飯才會有飽足感。
香酥手撕雞上桌, 精緻可愛的擺盤, 莫名地有種小小聖誕雪松感。主廚將芋頭與地瓜切成超細的細絲, 炸到香酥脆且清爽不油膩, 還保有著食材的芋香與地瓜香氣, 拌入嫩雞絲、甜椒與香菜, 並淋上胡麻醬。
這道沙拉帶著芋絲與地瓜絲的脆感, 和軟嫩多汁的雞絲口感, 伴著淡淡芝麻醬油香, 好吃又爽口。
紅油燒椒皮蛋, 切成四瓣的皮蛋, 擺放在日式小缽上, 澆淋好似莎莎醬的剁椒醬, 這特別的醬料除了脆辣的剝皮辣椒末, 還有紅黃椒粒與香菇末拌辣油, 微微的辣味配著Q彈皮蛋, 蠻下飯的開胃菜。
涼拌山蕨, 清燙冰鎮的翠綠過貓拌入冰涼酸梅醬, 灑滿柴魚片, 嚐起來酸涼脆口。
楊桃泡菜, 今日菜單上的鳳梨泡菜由楊桃泡菜取代, 是傳統的台式泡菜口味, 用糖醋醃漬, 酸酸甜甜, 加入楊桃的青澀甘甜蠻特別的。
主食京味增牛筋飯加半熟玉子, 復古傳統小碗, 白飯滿覆滷汁與晶瑩剔透的半熟蛋, 部分手切牛筋如豬皮般富有口感嚼勁, 而部分滷到軟爛, 入口即化為牛油香氣, 與淡淡不重鹹的滷汁和流蛋黃液, 包裹著香Q米飯, 很好吃, 一口接一口。多次回訪都是為了這一口, 令人回味滿滿的膠質黏嘴口感。
另一主食醬冬瓜滷肉飯加半熟玉子, 這油脂豐滿的滷肉飯, 半肥油丁與瘦肉細末交錯, 帶著微微醬香味, 油膩適中, 但醬冬瓜的味道並不明顯。 而比起滷肉飯, 私心更喜歡牛筋飯, 帶著滿滿黏嘴膠質與濃郁牛油香, 更豐富的風味。
香麻溫體牛頰肉, 牛臉頰肉富含彈性與膠質, 長時間燉煮後, 口感比牛腱還軟嫩細緻, 滷到入味有著濃濃的中藥八角香氣, 淋上自製乾辣椒拌炒辣油。 這道香麻微辣也好吃, 旁邊附著酸黃瓜片, 甜甜酸酸的脆黃瓜, 解辣清爽。
油封干貝盅, 類似法式田螺的呈現方式, 鮮甜干貝以蒜味奶油乾煎到外焦內嫩, 很濃的奶油香氣但以性價比與特殊度來說, 可以留肚子嚐嚐其他料理。
鹽焗玉米雞腿, 黃澄澄油亮的玉米雞皮, 雞腿肉軟嫩多汁, 鹽焗手法鹹香帶著淡淡鹽味, 沾點金桔蒜頭醬油, 解膩又多了果香味, 搭配脆口醃漬酸黃瓜, 很好吃。
火爆鱔魚, 是記憶中台南傳統的好味道, 特有台南酸甜勾芡醬料與洋蔥大火快炒鍋香氣, 脆彈鱔魚吸飽焦香渾厚醬汁, 這道也好喜歡, 勾起台南小時候的回憶了。除了牛筋飯之外, 已成為每次回訪的必點料理。
幼韭牡蠣捲, 酥脆外皮猶如炸春捲, 肥美鮮甜的牡蠣內餡超級多汁, 拌入韭菜跟荸薺增添脆脆的口感, 嚐起來有點像蚵嗲, 又一道好吃菜餚。
金門老譚58高粱酒香腸, 這道蠻妙的, 本來以為是熱呼呼多汁的烤香腸, 但一入口它是涼的, 有點兒不太習慣, 酒感蠻重的, 帶點炭香味, 還是比較喜歡熱烤焦香的香腸。
酒家四寶湯, 這傳統辦桌常見經典菜色, 裡小樓將它化為迷你版, 甘甜湯頭融合了白蘿蔔與草菇的甜味和蛤蜊貝類的鮮味, 小小一碗滿滿的料, 排骨煨到骨肉分離, 而豬肚燉得又軟又嫩。
老人家好愛這盅煲湯, 完全天然的食材鮮甜味擄獲了媽媽的胃。
*******************************************
餐廳名稱 : 裡小樓小料理
地址 : 台中市西屯區西屯路二段293巷50號 (附近不好停車,建議停全善停車場)
營業時間 : 禮拜二~六 11:30-14:30 17:30-20:30
電話 : 04-24525657
訂位方式 : 透過 inline.app 網站訂位
*******************************************